
10月24日下午,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授课型研究生课程——影视与新媒体制片管理专修主办的“评委眼中的好作品——青年影视创作的新方向”主题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会长、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高级编辑(二级)禹成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禹教授结合其丰富的创作与评审经验,以众多优秀作品为例,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纪录片创作的深度分享。

讲座伊始,禹成明教授从文艺创作的本质出发,指出文艺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图片、影像等艺术形式,都是传达故事和情感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禹教授聚焦到“纪录片”,深入剖析其特质、创作误区与破解路径。他指出,纪录片是“在场”的艺术,是“用生命记录生命”的艺术。纪录片需要既好看又深刻,因此要建立基本的审美,用专业的要求去呈现影像,讲述故事。
随后,针对青年编导常见的创作困惑,禹成明教授精辟剖析出纪录片创作的三大典型误区。
一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误解,误将“真实”等同于“客观”。禹教授强调,没有 100% 的绝对真实,纪录片是通过选题、镜头和剪辑“建构的真实”,并且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观众对“真实”的解读也有所不同。
二是对“纪录片价值”的窄化,容易眼高手低,陷入猎奇或平庸的选题,而真正的纪录片力量来自于“日常中的非凡”。
三是对“纪录片技艺”的割裂,过度沉迷于炫技而忽略本质。“纪录片需要‘生活感’,不要‘电影感’,纪录片的核心是讲好故事,用技术、科技服务故事表达。”禹教授说道。

在讲座中,禹成明教授从国内外优秀导演的实践总结出相似的创作规律,给青年创作者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作路径。
一是用“微观视角”挖掘“普遍价值”。禹教授鼓励同学们从微观视角讲故事,可以着重关注大城市屋檐下那些小人物的成长与命运。此外,在选题确定后要做足“预调研”工作,围绕选题列出“容易被忽略但能传递情绪”的细节清单,设计“情感锚点”。
二是用“技术克制”服务“故事表达”。禹教授建议,先拍够素材再进行精简剪辑,在采访中要多提开放性问题,尊重“被拍摄者的声音”,同期声、环境音往往比画外音、解说词更有感染力。
三是用“社会连接”提升“纪录片影响力”。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记录”,更是与被拍摄者“共同创作”,与观众“建立共情”,与时代“同频共振”。
最后,禹成明教授表示,纪录片的创作成长是“慢功夫”,青年编导从“眼高手低”走向“眼高手更高”需要做长期准备。禹教授勉励同学们保持如孩童般的好奇心,做“生活的提问者”,主动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一切;培养耐心,做“时间的记录者”,去静待故事的自然生长;坚守真诚,做“真实的传递者”,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人生。

  业务咨询1
                
                
                    
  业务咨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