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春满园
——“安徽纪录片现象”浅议
近日,安徽纪录片创作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央视和全国的纪录片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安徽纪录片现象”以及安徽纪录片的发展、成就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研讨。安徽是纪录片大省,半个世纪来,安徽纪录片的创新探索之路从未停止,创作成果在全省呈全面开花之势。特别是近十数年来,纪录片创作更是异军突出,硕果累累,引起业界关注。一大批精品力作闪亮银屏,如《大黄山》《中国文房四宝》《淮河六章》《天下徽商》等片已成为蜚声业内的经典之作,多次问鼎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星光奖、金鹰奖等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重要奖项,被业内誉为“纪录皖军”。
题材广泛,紧扣时代主题。安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流经省内的长江、淮河和新安江把全省分成江南、江北、淮南、淮北和江淮之间等多个区域,形成了皖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文化圈,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厚重博大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如黄山、淮河、新文化运动、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徽州文化等等,这些都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富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催生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更是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安徽纪录片凭借这些独特的优势,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和世界,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紧扣时代主题,眼光独特,佳作迭出,作品涵盖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现实和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既有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也有贴近生活反映普通人命运的故事。
六集纪录片《大黄山》(与中央台联合出品)是一部全面展现黄山历史、生态和文化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该片不仅具有很高的人文性的学术性,而且在技术上聘请国际一流的拍摄专家,采用夜间拍摄、水下拍摄等各种新技术,投入巨资,精心打造,被誉为安徽台立足打造“大片”时代的首部产品。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带去的唯一一部纪录片就是该片,并在习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在该国哈巴尔电视台播出,囊括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项国内外纪录片大奖。
六集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以全新的视角,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载体,对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诗意表达和现代梳理,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荣获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系列片奖。
大别山作为鄂豫皖根据地,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功勋。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此外,安徽还是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样强烈地吸引了安徽纪录片人的目光。多年来,安徽纪录片在“红色题材”创作上精品不断。《雪与火的岁月》、《她们从云岭走来——新四军女兵》、《成本华:一个被遗忘的抗日女兵》《难以抵达的终点》等作品广受赞誉。尤其是六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金寨红色纪事》,作为一部献礼建党百年之作,该片以“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的金寨为背景,以59位开国将军为主线,还原了那段的火与血的风云历史,讴歌了共产党人为革命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信念和精神。年初在央视首播便受到广泛的好评。
不懈追求,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安徽纪录片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从简单宣传到专业化发展、从单兵游勇的个人创作为主到形成专业团队的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纪录皖军”荜路蓝缕,开拓前行,为讲好安徽故事、中国故事孜孜不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禹成明为代表的纪录片团队开始转型,打破了惯有的模式和套路,在创意、叙事和文体上开始全面突围。《远在北京的家》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第一次采用纪实跟踪的拍摄手法(时间长达两年多,当时在国内纪录片中并不多见),大获成功,获得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长纪录片第一名。这是安徽纪录片第一次获得国际性大奖。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批优秀的作品先后问世,广受好评。如《王莹》、《吕其明和他的音乐》、《雕塑大师刘开渠》三次问鼎“星光奖”;《难忘蘑菇云——记两弹元勋邓稼先》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我的小学》获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纪录片奖。这些作品无论在选材、手法,还是视野、格局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十数年来,安徽纪录片呈爆发之势,一发而不可收,不仅数量多、质量优、影响大,而且成为安徽获奖最多的门类之一。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创新,并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三集纪录片《小岗纪事》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继承发扬了《远在北京的家》纪实手法,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跟踪拍摄,用影像纪录了四个小岗人的生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不仅接地气、有温度,而且以新的视角对大家熟悉的小岗进行了新颖的陌生化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重视现实题材的创作是安徽纪录片重点,与此同时,在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创作上,同样成绩突出。十集纪录片《天下徽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这部耗时五年的大制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徽商真实而传奇的历史,讲述了这一传奇商帮从崛起、发展到衰亡的过程,以及在这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原因,揭示和弘扬了它给我们今天留下的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史诗风格。《中国文房四宝》注重文化内涵的开掘,通过文房四宝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影响,以及背后有关的人和事,使该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纪录片重在纪录,但纪录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思想上、艺术上的还原、解读和升华,这就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导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的思想高度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十集纪录片《淮军》以强烈的反思的姿态,对影响晚清四十年的淮军从兴起到衰败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揭示,从而引发观众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四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创作团队前往法国、越南、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实地拍摄,搜集了西方国家关于中法战争的原始资料,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走访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玛丽安·巴斯蒂,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授范青,日本历史学家、东亚近代史专家加藤祐三,台湾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等国内外及大陆、台湾两岸知名近代史专家和学者。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注重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上对当下现实进行关照。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隔的历史沿革上,凸显刘铭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将领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重大贡献,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从而以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再现了海峡两岸血脉同根的历史,驳斥所谓台湾现代化始于“日据时代”的无耻谰言,唤起了海峡两岸渴望统一的心声,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腾讯、爱奇艺、优酷、咪咕、银河等网络平台总播放量超过2000多万次。
纪录片长期以来以中高层知识分子为主要受众,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取得更大话语权,需要进行多种努力,而如何讲好故事则是一个重要手段。安徽纪录片的成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天下徽商》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徽商群体和个体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的同时,把枯燥的史料和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将观众带入了数百年前的徽商世界。《刘铭传在台湾》通过“出山”“较量”“重任”“遗恨”等环环相扣的故事,把刘铭传从赴台到离台的六年间的艰难曲折和辉煌历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真实还原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临危受命,抗法保台、开发宝岛的英雄传奇。为了使故事好看,创作团队把战争阶段中法双方(从高层到对阵主将)的调兵遣将、斗智斗勇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文献(包括中法双方的电报、命令和书信等)和细节呈现出来,使故事充满张力,又真实可信。
打造平台,培养人才,形成纪录片创作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安徽广播电视台始终重视纪录片的创作,通过开设栏目,资金投入、探索多元合作等办法培养人才,扶持创作,并从机制上加强纪录片专业化队伍建设,在社教(海外)中心先后成立四个纪录片工作室,形成市场促动、主动竞争的动态机制,激发一线人员的创作活力,涌现了以禹成明为代表的王振涛、吴斯、叶海鹰、郭巍、于继勇、林岩松等一批优秀制片、编导和摄像的多层次梯队,确保纪录片创作薪火相传,充满生机。如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以开放的姿态展开各行业的跨界融合,纪录片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与无限可能,我们有理由对纪录皖军充满了新的更高的期待。
(季宇,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曾任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2020年11月7日,安徽省文联和安徽广播电视台在合肥联合主办“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像书写”——安徽纪录片创作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此文系季宇配合研讨会召开所写,刊发于《中国广播影视》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