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集电视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播出后不久,我陆续接到两个项目,一个仍然是人文类,另一个是红色题材。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联合出品方几位领导的共同努力下,6集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立项上马。这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次。安徽金寨,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以一个县为坐标原点讲述红色故事,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同类大型纪录片中的第一例。
较之以往单个事件或单个人物的线型结构,这部纪录片要复杂得多。
59位将军,一个都不能少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战争年代,十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已被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1093人。
金寨先后诞生了10余支主力红军,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包括1位上将——洪学智将军,8位中将——皮定均、林维先、徐立清、陈先瑞等,以及50位少将,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
10余支红军队伍,59位开国将军,11093名革命烈士,10万金寨儿女,这几个数字,随便抽取哪个,都意味着我们的拍摄是一个浩瀚的工程。
领导定夺:59位金寨籍开国将军,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节目刚刚立项,此时金寨的开国将军中仅剩一位在世,他就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102岁的詹大南将军。节目组迅速进行了抢救性拍摄。我得知詹将军多年来省吃俭用,援建了家乡的希望小学,便邀请杨桥希望小学的校长带着两位学生,去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病床上的詹将军。老人的子女非常支持我们的拍摄工作。老将军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插着喉管,不能说一句话。吊水缓缓地滴落着,当听到女儿附在耳边说“爸爸,咱们老家(安徽金寨)杨桥希望小学的代表来看您来了”时,老将军的手竟微微动了动。身经百战的詹大南将军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做了许多益事,却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2020年11月21日,在节目播出前夕,詹大南将军逝世,走完了他105岁的辉煌一生。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也算是对詹大南将军最好的纪念了。
詹大南将军在病床上
摄制组进行抢救性拍摄的还有红28军老战士万海峰上将(101岁),安徽金寨籍老红军蒋本兴(1915-2020)、李清海(1917-2019),安徽六安籍老红军胡正先(103岁),红四方面军女战士牟炳贞(1922-2020)等,留下了珍贵的采访和影像。
59位开国将军中,有58位将军已过世,这是节目拍摄最大的难点。在对将军后代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父辈的故事。询问原因,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因为父辈觉得,比起那些失去生命的战友们,自己能够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看到新中国成立,已经太幸运了。所以,将军们从不向家人后辈讲述自己的辉煌战绩。他们自己也很少写,有日记或回忆录的将军更是少之又少。
一手资料不够,我们就想办法寻找二手资料。很多内容转过很多手以后,杜撰和演绎的成分就越来越多,愈发传奇起来。我们自己都怀疑的事情,怎么可能让观众接受?因此节目组既要海选历史文献,又要去伪存真,找出真实的那一个。徐向前元帅的《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的《金寨红军史》,以及红四方面军战史等,是我希望和要求各位主创人手一本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内容上,59位将军的故事不能孤立去讲。在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将军们都还只是半大的孩子,还没有真正成长、成熟起来。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是不能忽略的。
金寨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国后,他的小说《少年漂泊者》曾出版重印了18次,是当时社会上的一本超级畅销书。这本书,也成为指引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领导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詹谷堂,蒋光慈的小学老师,他曾指引蒋光慈走上人生路。若干年后,又由蒋光慈指引,走上了革命路。这一对师生相互影响,在金寨革命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詹谷堂创办了金寨最早的党组织之一,发展周维炯、漆德玮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俩后来成为立夏节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詹谷堂讲的革命道理,同样影响了后来成为罗荣桓元帅妻子的林月琴大校,使她早早就坚定了要成为一个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者。
59位将军、与金寨红色革命历史相关的一系列人物,筛选后仍有80位之多。在6集总时长300分钟的篇幅内,如何将这样一部群像式纪录片讲述完整,如何让观众记得住,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难题。梳理59位将军的个人战斗经历,以及他们所属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几支部队的重大战役节点,将人物捆绑打包成组,详略得当布局,是我在历经纠结后想到的可行解决方案。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线,59位将军等人物的战斗经历为纬线,通过个体视角讲述中国革命,既避免了一些将军可掌握资料甚少、战斗经历雷同等不利因素,又能突出重点人物、重要事件、重头板块,让观众看完后留下深刻印象。
讲好故事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练就和不断提升的基本功。
头疼的是,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资料中,主体人物常常身处战斗中。我是一位创作者,但我首先要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思考。除了几场经典的、可以被列入军事教科书的战例需要讲清楚,其他的战斗,我并不希望从正面去表现。我关心战前的某一次会议、某一个瞬间,将士内心的犹豫,胜利如何对待敌军,失败如何对待伤员,特别是战斗背后折射出的人性。那些友情、爱情、亲情、军民鱼水情,是我最看重的。
我建议各位分集导演从当下现实出发,从小切口进入,开始讲述重大事件。从珠海航展(当下现实),追溯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小切口),详细讲述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历时43天后奏响凯歌的黄安战役(重大事件)。黄安,在那场战斗之后被红军改名为红安。
同时,每一集内容的起承转合,也需要不同调性的故事作支撑,明亮的、低沉的、危急的、温暖的,热血贲张的、惨烈肃杀的……
洪学智将军的故事丰富多彩,可选择的点很多,我的想法是,大人物按照小人物做,小人物需要放大了做。团队对他的两段故事做了陌生化处理。
第三集,洪学智上将的故事从一个唱片机开始。这一段的调性是轻松诙谐的。我在看回忆文集时,对唱片机这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
洪学智上将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洪学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组织指挥志愿军将士,建立起了一道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
我们没有侧重表现这一段,而是表现了1936年,时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23岁的洪学智展露出的后勤工作禀赋。红军部队到达瞻化(今新龙)后,洪学智邀请藏民首领、千户头人巴登多吉做客,请他听唱片,与他同饮公鸡血酒,结成民族兄弟。团结藏民、筹备粮草,洪学智迅速打开了局面。考虑到地域和民族的色彩丰富性,我叮嘱分集导演一定要落实执行好这个板块。
不负分集导演的执着追索,他辗转联系到中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佐,并由他亲自陪同摄制组成员驱车8、9个小时赶到新龙。欣喜的是,王主任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终于找到巴登多吉的孙子、70岁的洛真郎加老人,回溯了洪学智与巴登多吉之间这段美好往事。
寻访,是由现实进入到历史的一种非常自然的拍摄方法。将军们大多已不在人世,我们便邀请国内外党史军史研究者、小学思政课教师、作家、演员、画家、军迷、红二代、红三代等具有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担任寻访者,为每个人设计一项任务,带着任务踏上将军们曾经走过的征途。“这里就是战场”,“就是这段战壕”,“就是从这里掉下悬崖的”,“就是这个山洞”,“吃的就是这种野菜”,“就是从这里渡河的” ……寻访者身处将军们的战斗实地,观众看到真实的画面和场景,不由自主身临其境,代入感非常强烈。
用声音塑造将军们的形象和性格,也是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做的一点新尝试。对于涉及历史的内容部分,纪录片创作者们过去大都想到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表现。考虑到全片有不少战争场景,如果采用情景再现,既加大了制作成本,也不能保证将画面拍到极致,我想到一个轻巧的方法,依据相关回忆录中的文字细节,借鉴广播剧的样式,用“角色配音”的方法展现故事。声音辅以动画手绘所营造出的情景化历史氛围,激发出观众对于人物形象、气质、性格的充分想象。
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非常幸运自己有机会触及到很多高尚的灵魂。奥运冠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任何人的成功都绝非偶然。天时、地利、人和,自己首先一定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拍摄是一项比较艰险的任务。
从四川、陕西的调研开始。节目组沿着红四方面军当年的转战西进线路走。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漫川关一战死里逃生,进入陕南;翻越秦岭,进抵小河口;巴中的通江、南江,达州的万源,广元的旺苍,阿坝的小金,雅安的宝兴、石棉,甘孜的泸定……蜀道难,越来越难。我们从当地请来的驾驶员,非常熟悉地况,即便这样,不时遇到的悬崖峭壁,还是让驾驶员不得不将我们请下车,他独自冒险开车过去,调研一行人则徒步翻越。不断遭遇飞石,夜雾中穿过海拔4000多米高的山路,蚂蝗的突袭,毒蚊的叮咬等等,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都曾经历过。80多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战士,前有堵截,后有追敌,缺衣少粮,冲杀出一条条血路,没有坚定的信念如何能够做到?
调研回来,我决定立即向领导申请,给摄制组全体成员(包括出镜嘉宾)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得到了领导的全力支持和理解。之前台里的纪录片项目从没这么做过。
拍摄比调研更难。我分析各位分集导演的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排兵布阵。摄制组的伙伴们扛着笨重的4K摄影机,经历过高原反应、草地冰雨、悬崖爆胎、嘉宾中暑……一直到几个摄制组全部拍摄完成,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红四方面军过草地,漆远渥的干粮袋丢了,老乡胡鹏飞得知后,拿出自己仅有的那一袋干粮,与战友分享。要活一起活,要死一块死。绝境中的救命恩情,让日后均成为开国少将的两位战友结下终生的友谊。
1934年初春,22岁的林维先已是红82师师长,但由于苏区“肃反”扩大化,他被错误地撤销了一切职务,成为一名挑夫。他没有为自己鸣不平。拿枪是干革命,拿扁担也是干革命。只要把他留在部队里,再苦、再难,他都会熬下去。1955年,林维先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有一支妇女排艰难战斗在金寨县西北的金刚台。在国民党“围剿”搜山的严峻时刻,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们,年轻的女战士张敏把刚出生6天的孩子紧紧地捂在怀里。当敌人离开时,幼小的婴儿已经停止了呼吸。
皮定均中将在中原突围时立下大功。为掩护主力突围,他指挥“皮旅”,运用自己的智谋和胆识,迷惑敌军主力,不但成功让我中原军区主力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且保存了自身大部分力量,转战20多天,跋涉千余里,到达苏皖解放区。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凭吊、拍摄了数十处红军墓园。其中,位于四川通江王坪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让我们刻骨铭心、为之震撼。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始建于1934年。历经改建扩建后,目前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陵园。这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
在烈士名录中,我们细细找寻到很多来自安徽金寨的名字。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坚定、勇敢、奉献,永跟党走、胸怀大局、舍生忘死,以59位开国将军为代表的大别山(金寨)人,他们的功勋将永载史册。
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安徽金寨时,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部6集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我们纪录片人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缅怀和告慰。(作者系安徽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总导演、制片人)